名間誌Làm-á Magazine 為水走傱的名間「人」:螺溪、湳仔、八卦山-回望時光之流裡,名間的時代脈動與變遷>漢人之前─洪雅族的名間
- 名間產業觀光發展協會 南投縣
- 2024年11月2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4年12月16日


△ 名間鄉現存唯一土牛,翻拍自《懷鄉探源 -6 名間、中寮》
名間鄉東部地區,地勢低窪,擁有豐富的湧泉資源,曾有平埔族——洪雅族(Hoanya)繁盛於此,是漢人移民大量湧入前,這片土地的主人。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外來勢力的入侵,最終被迫遷離家園......
洪雅族世居於名間的番仔寮,隨著漢人勢力擴張,逐步貼近內山開墾,洪雅族的生活開始受到嚴重威脅。名間地區逐漸成為衝突的焦點,而其中最具威脅性的,是名間地區惡名昭彰的土匪頭目──陳泮。
「陳泮家私,落且落且,鬥袂峇!」這句在名間流傳的諺語,形象地描述了陳泮以務農為幌子,實則以打劫為業的行徑。陳泮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依靠暴力手段積累財富,甚至以徵求長工為名,實際上是培養一批打手來壓制與掠奪當地百姓。這樣的惡霸行徑,不僅使當地漢人深受其害,連洪雅族也無法倖免。《虎子山歌》中寫道:「......陳家昔日擅豪華,俠少盈門囚在家。市上殺人官不問,欄中盜牛誰敢拏......」這首詩中,描繪了陳泮在地方上的橫行霸道,以及他對當地漢人和洪雅族的壓迫。他強行將自己的私家旗幟插上洪雅族的土地,甚至以洪雅族的牛羊牲畜誤入地界為藉口,強迫他們支付高額贖金,使洪雅族不堪其擾。
面對陳泮的步步進逼,洪雅族傾全族之力,在與陳泮地界相鄰的地方築起了「土牛」──這是一種以土堆砌成的防禦工事,形狀宛如趴臥的水牛。這些土牛共有十八座,高聳的土牛成為洪雅族抗爭精神的象徵,企圖以此抵禦陳泮的侵略,並警告族人避免誤入陳泮的地盤。
不幸地,最終土牛也未能保護洪雅族免受陳泮的侵害。陳泮因為土牛的存在而大為震怒,隨即大規模武力入侵洪雅族的土地。洪雅族無力對抗這樣的武裝勢力,最終只能被迫大規模撤退,遷移至臺灣內山,留下番仔寮成為一個空空的地名。十八座土牛則直到日治初期,隨著農田開墾,逐一剷平、倒下......
戰後高速公路的開通,更讓這個存在名間交流道下的痕跡,更加消弭地,了無聲息......
番仔寮的土牛見證了原住民對抗外來劫掠的不屈精神,但最終仍未能挽回土地的失落。土牛的倒下也象徵了原住民族在歷史洪流中的脆弱與無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