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名間誌Làm-á Magazine 為水走傱的名間「人」:螺溪、湳仔、八卦山-回望時光之流裡,名間的時代脈動與變遷>漢人之外──名間的日本移民村

已更新:2024年12月16日


南投自古以來便是各種族群交織的場所。名間的新民村,歷經了福佬、客家後,迎來日本人永久性的改變地貌……新民村過往大部分區域都在濁水溪面下,因此舊稱溪底。屈尺坵(khiok-tshioh khu) 因是新民村一帶地勢最高之處,而成為新民村最早開發並定居的浮覆地。


日治中期之前,由於缺乏大型水圳灌溉系統,而且水圳的分布數量與密度有限。那時的臺灣西部平原大多數是缺水導致土壤黏性高,不易牛犁翻土的看天田──要老天下雨,才有得耕作跟澆水。因此這些離水源近不怕乾旱的荒埔,對當時的福佬農民深具吸引力。而且能夠有自己的一塊地,是他們自身及先人願意離鄉背井的最初起念。因此常有圈地為王,或流血衝突情事發生。


1917年至1920年間,台灣總督府在濁水溪沿岸興建堤防,這片土地才逐漸浮出水面,成為可供開墾的浮覆地。這項治水工程不僅改變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也為後來的日本移民村——新高村的建立,鋪平了道路。



1938 年,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在這片新生的浮覆地上建立了新高村,這是一個由日本政府支持的移民計劃。初期,他們從新竹招募了客家農民來協助整地和建造房屋,隨後又從鹿兒島和琉球招募了大批日本移民。這些日本移民來到台灣,取代了原本在此地耕作的閩南人,開始了他們在異鄉的生活。


新高村的日本移民每戶分配有三甲土地,其中包括耕地、宅地和社有地。他們主要種植水稻、甘藷、小麥、甘蔗等作物,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然而,這片土地並非如想像中那般肥沃。由於地勢低平且濁水溪氾濫頻繁,農業生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日本移民因無法忍受這些困境選擇返回日本,或轉而在台灣的私部門工作。留下的土地則由家中的女性照管,維持最低限度的耕作。而新高村的日本移民數量逐漸減少,而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則不再招募新的日本移民。


於是與日本移民友好的客家人接手空屋,與少數留下的日本移民共同生活,互相協助。這種族群間的合作與共存,為後來的名間帶來了多元文化的交融。移民們付出了巨大努力,不僅塑造了新民村的地貌,也為後來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高村的故事,象徵著名間作為移民村的多重面貌,延續著這片土地上無盡的生命力與文化脈動。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