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名間誌Làm-á Magazine 為水走傱的名間「人」:螺溪、湳仔、八卦山-回望時光之流裡,名間的時代脈動與變遷>名間裡的外省人──新民仔





外省人,是指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隨著國共內戰的爆發而來到台灣的士兵及其家屬。他們來自中國各地,帶著不同的方言與文化背景,跨越海峽,定居於台灣。


這些外省人中,有一部分被安置在彰化大同農場新民墾區。這些外省老兵與已經在名間紮根的閩南人不同,他們是帶著戰爭創傷與離鄉背井的痛苦來到台灣。


當時,蔣氏政權為了穩固政權,頒布了禁婚令,禁止低階士兵在服役期間結婚。這一政策使得許多士兵無法在年輕時成家立業,直到四十五歲退伍後,已過壯年的他們,才被政府安置在各地的農場中安度晚年。


新民村,當地人又稱為「新民仔」, 這片土地原本是濁水溪下的浮覆地,經過治理後才得以開發。彰化大同農場新民墾區,儘管名稱中有「彰化」二字,但實際 上卻位於南投名間鄉新民村。


當時,由於這片土地的內陸部分已經被接手日治時期官營移民村新高村的客家人定居和福佬人, 因此來自外省老兵們只能選擇住在石岸尾, 這片位於濁水溪堤防末端的低窪地區。


石岸尾,意指石頭堤岸的尾端,這裡的 地理環境十分惡劣,經常受到濁水溪氾濫的威脅──是需要用肉身抵擋滾滾溪水的濁水溪岸第一排。然而,外省老兵們憑藉著堅韌的精神,開始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開墾。他們用雙手搬運大石頭,將荒地變為良田,並在這裡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家園。


由於這些老兵年事已高,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再加上社會資源有限,他們往往無法找到合適的婚配對象。許多老兵只能選擇與同樣處於社會邊緣的弱勢女子結婚,這樣的婚姻模式在當時被社會污名化,甚至使石岸尾被稱為「啞巴村」。



即使住的是,二十四人同一間的「兵仔寮」大通舖,這些外省老兵在石岸尾依舊相互扶持,共同生活。如同兵仔寮預作的加蓋樓梯,期待加蓋二樓或能夠在屋頂上有些作為,對未來仍舊擁有發展的想像。


隨著時間的推移,石岸尾的居民們逐漸打破了社會對他們的成見,他們的子女融入當地社會,成為新民村的一部分。外省人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在名間這片土地上,他們找到了共同的家園,憑藉堅韌與毅力,耕耘石岸尾。就此,他們成為「名間人」,成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