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間誌Làm-á Magazine 為水走傱的名間「人」:螺溪、湳仔、八卦山-回望時光之流裡,名間的時代脈動與變遷>名間角落的客家足跡
- 名間產業觀光發展協會 南投縣
- 2024年12月1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在名間鄉,有許多地名以「坑」字命名,如松柏坑、坑內坑、芭樂坑、大丘園坑等,這些地名源自客家。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話常用辭典》,「坑」在臺灣閩南話中通常指山谷或溪谷,並不會用來命名水流。而《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則指出,在客家話中,「坑」不僅指兩山之間的凹陷處,還可指由雨水沖刷而成的山溝,這些山溝有時有水流過,但流量不穩定。
由此可見,將水流命名為「坑」是客家人的一種獨特語言慣習。例如,松柏坑中的「松柏」在客家話中意指松樹,這表明當地曾經盛產松木,而「坑」則指流經松柏林的溪流。這樣的命名方式展示了客家人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
客家人在名間的活動對當地經濟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早期的客家人利用「坑」 形成的山徑進行農產品的運輸與交易,這些山徑成為連接二水與八卦山頂的重要通道。特別是在八卦臺地的枯水期,居民挑著水桶往返於山頂和水源之間,這種景象反映了客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
據現有史料考證,除了新街的大埔和客庄仔,大多都是清治末期入墾的客家人外,新民村則是日治時期客家移民的重要聚集地。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濁水溪沿岸修築堤防,使得大量浮出水面的土地得以開墾,便在今日的新民村,建立了官方移民村新高村,並招募了新竹的客家農民前來,定居在新高村附近的清水尾,協助整地、開墾、鋪設地基。這些新竹的客家農民,便在戰後接收了日本移民遺留下來的房屋和土地。
考量名間鄉的山上地區三個主要水流流域名為大坑、虎仔坑、石頭坑,八卦臺地西側亦有松柏坑、坑內坑、芭樂坑、大丘園坑等客家名稱,因此筆者推測,至少到日治時期,名間山上地區應有客家人長期居住,而且極有可能現在仍住在此地,有待更多資料發掘佐證。

名間鄉的客家文化,也影響了宮廟的命名。日治時期,一塊阿公婆牌,從崁頂的山上漂流至湳仔埔的石頭坑,被當地居民拾獲。後來,這座大牌客家祖先龕託夢給居民,要求在發現地附近建廟供奉,這座廟便成為了「坑仔媽」。稱「坑仔」,而非「溪仔」,足以顯示出當地客家人對這片土地的影響。

客家人在名間生活留下的影響還有痕跡,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還要廣,只是隨著客語使用人口的流失而逐漸淡忘。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