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名間誌Làm-á Magazine 為水走傱的名間「人」:螺溪、湳仔、八卦山-回望時光之流裡,名間的時代脈動與變遷>古早濁水溪,好比黑水溝:義渡與渡船媽


「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在水運不發達的年代,臺灣海峽成為每個來臺開墾移民難以避免的挑戰。因此,許多移民帶著媽祖同行渡海,來到臺灣後,供奉媽祖於家中或村莊,成為共同信仰。


媽祖的保護不僅限於臺灣海峽,也延伸至中部的濁水溪。濁水溪作為臺灣最長的河川,水勢洶湧,居民們只能依靠竹筏渡溪,為求平安,便在最繁忙的渡口直接供奉「渡船媽」。


名間鄉的濁水福興宮恭奉兩尊渡船媽,並收藏南投縣定古蹟永濟義渡碑,其中記載了董家三代人關於渡溪的善行。清治時期,濁水溪上游至下游共有三組主要聯外渡口,分別是集集渡──溪洲仔渡、永濟義渡──濁水溪渡、二八水渡──香櫞(員)渡。這些渡口不僅是交通據點,也是商旅與居民的重要生命線。





香員腳作為濁水溪中的沙洲,是濁水溪渡口的重要中繼點。此渡口有著獨特的兩段式過河方式,先渡至香員腳,再步行一段後渡至對岸。夏季濁水溪因暴漲而險惡,但香員腳的存在使水流趨緩,成為相對安全的渡口。


濁水溪的水患雖帶來挑戰,但也孕育了豐饒的土地。濁水溪的泥沙沉積出富含礦物質的黑色黏質土,使香員腳的溪底田成為肥沃的農地,這也是居民不願離去的原因。整個村落經常因濁水溪的變化而移動,但人們依然不離不棄,與水共生。


咸豐甲寅年(1854年),大水席捲香員腳,居民房屋被淹沒,幾乎斷糧。濁水莊木匠董文深感同情,雇用游泳能手帶糧救援,救活百餘名居民。這段善行被彰化詩人陳肇村寫成《大水行》以勸世人行善。董文的善行也影響了後代子孫,使他們對渡溪持續關注。第二代董榮華說服彰化縣知縣官私合辦成立永濟義渡,第三代董鍾奇在日治時期參與集集長濟義橋的建設,並在草嶺和風空各建吊橋,守護每個渡過濁水溪的旅人。


對名間人而言,濁水溪是恩賜與豐饒,而非災難;對先民來說,海是機會與開端,而非阻隔。水,是起點,而非終點……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