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間誌Làm-á Magazine 為水走傱的名間「人」:螺溪、湳仔、八卦山-回望時光之流裡,名間的時代脈動與變遷>濁水溪觸口與八卦山脈風水傳說
- 名間產業觀光發展協會 南投縣
- 2024年12月1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濁水溪作為臺灣最長的河流,自然在長期人們的一代又一代的生活觀察下,結合地形與水文,有了許多的風水傳說。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濁水溪清,必有大事發生。這代表了降雨量下降,溪水泥沙含量下降,連帶促成濁水膏土,也變的比平常來的少,濁水溪沿岸土壤肥力下降。由於缺水跟肥力下降,導致糧食生產減少,可能導致社會動盪,因而傳說必有大事發生。但到了糧食可以跨國貿易、深井開鑿技術成熟的現代,就成為了可以克服的問題。
臺灣山多平原少河川眾多,在有技術建造橋樑之前,渡河不易。假若希望找尋河面狹窄處渡過對岸,水流較其他位置更加湍急,實屬險要咽喉之處。因此來臺漢人稱這種地方為牛相觸口(Gû-sio-tak kháu),為河谷兩側山勢互相對峙逼近之處。牛相觸(Gû-sio-tak)、牛鬥 (Gû-tak,亦作牛觸)、觸口(tak-kháu),皆為牛相觸口的簡稱,並且加以風水傳說闡述該地理現象。

據乾隆臺灣番界GIS地圖(柯志明、陳兆勇考證繪製,2001),濁水溪從上游到下游,一共有三個觸口。
第一個觸口為山脈──山脈與山頭──山頭對峙,北岸為集集大坪山;南岸為水里公樹林山;其中以單獨的山頭存在者,稱為內觸口山,分別為水里龜仔頭山,集集婢頭山。
第二個觸口為山脈──山頭對峙,北岸為內觸口山,為集集草嶺獅仔頭山,又稱獅頭山;南岸為第二重內牛相觸口山,為竹山溪州象鼻山,集集居民稱之「獅象守水口」。由於該處河道狹窄,當氣流或河水流經此處,因截面積變小,導致風速、流速加快,容易使兩岸山體土塊與巨石崩落。當地傳聞該處「無風水會吼(háu)」,晚上或濁水溪洪水暴發時,會發出龍吟獅吼之聲,即是大小土石落入水中的聲音。
在集集支線興建以前,因通往水沙連內山地區的唯一陸路,必須翻過獅頭山或象鼻山而行,兩座山下的濁水溪畔完全沒有著腳處。因此經常迫使強盜和土匪在這兩座山紮營過夜,促成官兵經常在這裡抓捕成功,周邊居民便認為是獅象守水口的風水所致,說是該處的兩座大山會日分夜合,驅逐為非作歹之徒。也因山勢崎嶇,易守難攻,有利地方政權穩定,於是流傳獅象守水口的風水格局主官貴。
第三個觸口為山脈──山頭,北岸為第三重外牛相觸口山,為八卦臺地南緣的彰化二水龍仔頭山;南岸為外牛相觸口山,為觸口臺地北緣的雲林觸口山;不遠處的清水溪與濁水溪的匯流處,便稱為外牛相觸溪口。

耆老流傳,八卦臺地與觸口臺地的隔溪對望地勢佈局,為「雙牛把(pé)水門」。在濁水溪沒有混凝土工程整治,攔河堰尚未出現的時代,濁水溪面跨度比現在寬廣數倍,也因此時常氾濫。當地居民將兩岸山體的土石崩落聲音,當成洪水來臨的警告,也因此內牛觸山與外牛觸山被認為有山神常駐守望地方。
基於雨季濁水溪暴漲、土石崩塌,導致渡溪不易、溪畔難行。從兩座山峰間低淺處通行的山徑,就在交通上有了重要地位。據謝正一耆老敘述,由於山徑彎彎繞繞,常稱山徑為斡仔( uat-á),字面直譯彎仔,意為彎來拐去的小路。因此路途耗時多是半天,常有過夜需求,也因為八卦臺地與觸口臺地山勢平緩,便於商人來往、民生物資交流販賣,而有了「雙牛把(pé)水門」是主富的好地理傳聞。

十八斡仔是清代鹿港通往埔里的主要路徑,從社頭經過赤水庄,因而赤水成為商賈休憩的中繼站;也有了「得土地公崎,石頭礫仔嘛種有呷」,意即中途的清福宮庇佑商人,再貧瘠的土地,也可以因為通商有飯吃。
中南斡仔則是田中商人與赤水地區小販之間的交流通道;摸乳巷(今稱松柏嶺步道)則因其狹窄幽暗的特點而得名,早期是松柏坑往來二水,買賣農產與挑水的重要路徑。
此外,江坑(今稱坑內坑森林步道)連接名間松柏坑與二水茄苳坑,茄苳坑當地為紹安客家人聚落,步道兼具進香、取水、通商的功能。二八斡仔(今稱二八彎古道)沿大丘園坑直達八堡圳,是埔中居民與二水之間重要的農作物交換路徑。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