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間誌Làm-á Magazine 為水走傱的名間「人」:螺溪、湳仔、八卦山-回望時光之流裡,名間的時代脈動與變遷>正濁水米佇佗位:濁水溪與湳仔
- 名間產業觀光發展協會 南投縣
- 2024年12月1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濁水米,這名字或許讓你首先聯想到彰化的溪州或二水。然而,真正孕育出這種米的地方,其實是在南投縣名間鄉的濁水村到新民村一帶。這片土地位於台灣母親河──濁水溪的中上游,遠離工廠與家庭的污染源,也是濁水溪黑土沉澱的起頭,因此這裡的濁水米特別美味。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流,其流域橫跨南投、雲林、彰化與嘉義四縣。這條河流源自合歡山主峰與東峰之間,蜿蜒曲折地穿過多個支流,形成了一個複雜而豐富的河川網絡。這些支流帶來了豐富的泥沙,形成了濁水溪特有的黑色黏質土,也就是人們所稱的「濁水膏土」或「黑金土」。
濁水溪的混濁,正是因為上游地形多為脆弱的黑色頁岩與黏板岩。粘板岩形成的黏土沉澱在南投縣水里鄉跟集集鎮,促成了水里蛇窯與集集添興窯的誕生;黑色頁岩則進一步裂解,成為濁水溪的主色調:深邃混濁的黑水。黑水沉積於河岸,形成黑色土膏為主體的沙洲與溪埔地。
這些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裂解成細小的顆粒,隨河水沉積在下游的田地裡,形成肥沃的黑土。這種黑土富含鈣、磷、鎂等營養成分,為沿岸的農地帶來了豐富的肥力。
名間鄉的濁水村到新民村一帶,正是這種黑土堆積最為豐厚的地方。這片土地從過去氾濫的河道轉變為沃野良田,離不開水圳的開拓與灌溉系統的建設。最早的水圳「協興圳」可以追溯至乾隆年間,由當地農民合力興建,後來更名為「永順圳」,成為當地主要的灌溉來源,最終日治中期
跟周遭幾條水圳圳路連通,稱「同源圳」,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完備。

水圳的建設,不僅解決了農田排水不良的問題,也使得當地土壤肥力大增,從而促成了濁水村、新民村能夠生產出高品質的濁水米。名間鄉的這片土地,原本被稱為「湳仔」,意指爛泥淤積的低窪地,經過多年的水利改善與土壤培育,如今已成為名聞遐邇的稻米產地。
今日的名間山下地區,仍以濁水溪流域的肥沃黑泥為基礎,持續孕育出品質優良的濁水米。當我們品嚐這些米飯時,不妨想起這片孕育出它們的土地,以及那條默默滋養台灣的母親河──濁水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