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名間誌Làm-á Magazine 為水走傱的名間「人」:螺溪、湳仔、八卦山-回望時光之流裡,名間的時代脈動與變遷>從埔中茶到松柏長青茶:八十歲以上耆老才知道的好滋味

已更新:2月24日


「一眼、二凍,三埔中」是清治臺灣茶商評茶的排名,分別指嘉義梅山鄉龍眼林、南投鹿谷鄉凍頂山及南投名間鄉埔中村。其中,埔中村的手工製茶技術悠久且備受推崇,名間埔中茶與鹿谷烏龍茶同被南投縣文化局列為傳統知識與實踐類的無形文化資產。


名間鄉的種茶歷史可追溯至清治末期,當時多種植由茶籽繁殖的蒔茶。據松柏坑人暨神農獎得主謝瑞裕 (1980 生 ) 推測,百餘年前茶是奢侈品,松柏坑山作為離鹿港最近的淺山最高峰,可能因貿易需求而開始種茶。

松柏坑山位於八卦山脈最南端,海拔約 430 公尺,雖然缺水乾旱,但山腳下的濁水溪提供了穩定的水氣來源。東側湳仔平原與西側溪州、二水地區的大片水田,讓夜晚至清晨容易形成濃霧,這些霧氣能為茶樹提供必要的濕度。


同時,由於海拔較低,霧氣在近午時便會消散,這樣的日照條件有助於茶葉的生長,讓茶葉在受到適當濕度的滋養後,也能吸收充足的陽光。再加上紅土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使得茶樹不易因積水而受損,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松柏坑山成為理想的種茶環境。也使得茶農先人們,選擇在茶園旁安眠,提醒子孫這塊田不能賣。


1927 年,中國安溪王德以扦插法引進烏龍茶種,埔中村開始有了規模化種植,並成立松柏坑茶業組合,所生產的茶被稱為「埔中茶」。據三億茶行老闆吳憲三 (1940生 ) 表示,「埔中茶」特指埔中的青心烏龍春茶,以其焦糖香、米味和大麥味而著稱。這有如置身稻浪中喝著麥茶的茶湯滋味,是其標誌性的風土味。



1975 年,蔣經國視察松柏嶺時,受邀品茗後將此茶命名為「松柏長青茶」。自此名間鄉所產茶皆稱「松柏長青茶」,而「埔中茶」的知名度逐漸降低。吳憲三認為,手工製茶逐漸被機械製茶取代,也是「埔中茶」沒落的原因之一。機械製茶過程中,揉茶技術不及手工細膩,導致茶菁難以充分出汁,影響發酵效果,標誌性的「米味」逐漸消失。


從「埔中茶」到「松柏長青茶」,這段歷史見證了臺灣茶業的轉型與現代化對傳統風味的影響。耆老們仍記得手工製茶的好滋味,但對大多數現代人來說,這種風味已逐漸被遺忘。隨著新一代茶人的努力,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在茶杯中再次感受帶有埔中風土的「米味」。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